認知偏誤與理性修正: 不要輕易相信直覺

面試官在面談的時候,挑他們最感興趣的部份提問,去發掘被面試者的心智生活...
林儀鈞

林儀鈞

2023年10月4日 上午 3:11

紅人領導

紅人領導 / By 林儀鈞

在「快思慢想」中,作者丹尼爾·康納曼 描述了一個故事:
1955年,丹尼爾是在以色列服役的少尉軍官,被指派去建立一個面試陸軍士兵的系統,原先的SOP是士兵要寫一份「心理計量問卷」,給新兵一個分數,看他適不適合上戰場,然後再由面試官做15-20分鐘的面談,讓他們對每個新兵形成一個印象,看他是適合做步兵、炮兵或是什麼兵。

但是,後續追踪顯示,這個面試程序大失敗,完全無法預測一個新兵在軍中的表現是否成功,所以作者才被指派去再設計一個「不能花更多時間但要更有效」的制度。

各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嗎?

關鍵問題是面試官在面談的時候,挑他們最感興趣的部份提問,去發掘被面試者的心智生活。

看到這一段,我超有既視感,我面試的時候差不多也這樣。

想想看我們的面試程序:先請對方來一段自我介紹,看看他過去的經歷,挑選自己覺得有疑問或有興趣的點去詢問,然後,雖然我們只「問了我們想問的一小部份」但我們卻開始腦補其它不存在的部份,然後自顧自的給了對方一個完整的人格樣貌。

以我自己來說,我是一個業務主管,我總是在面試的時候聽到對方「家計負擔重」,或「不甘心人生就這樣」,就開始覺得對方閃閃發亮,一定是一個「會為成功付上代價」的孩子。
結果我這種連結的正確率幾乎為0,「家計負擔重」的孩子有可能覺得賺的那多錢幹嘛,反正也不是自已花,「不甘心人生就這樣」的孩子有可能覺得我們的工作太困難,難以學習而放棄,總之,我腦補的人格幾乎沒有真的存在預設對象的身上過。

我想說的是:我們的大腦,真的很不可靠,人類從來不是理智而客觀的生物,甚至連記憶都是重組過的,我們對同一件事的判斷會因為時間空氣的不同而有所差異,我們所知不多,卻甚少記得這一點,往往對自已當下的認知非常有自信。

故事的結尾,作者給了一套方法,他給了面試官6個跟戰場表現相關的人格特質,並且請面試官一定要“依序完成6個人格特質”的提問和評估,把自己的直覺關掉,全面聚焦在關於事實真相的無聊問題上,但在評估完6個人格特質後,他們可以閉上眼睛,再給一次分數。

結果自然是大大的提高了面談的有效度,6項分數的總和可以正確的預測出士兵在軍中的表現。

作者在做的是什麼?
他是強迫面試官的大腦使用一個系統性的思考方式,而不是舒服的直覺性思考,因此當面試官依序想過了6個面向後,雖然最後仍是閉上眼睛給個結論,但由於前面有了多面向的考慮,因此也大幅度的避開了思考的偏見與誤差。

這個啟發了我什麼?

1.「相信直覺」這種話聽起來舒服,其實並不可靠。2. 任何事情都不只一種面向,如果只有一個答案,我們就該懷疑它。3. 思考是可以被框架及訓練的,有系統的訓練可以避免自已的認知偏誤。

我們的認知限制和偏見無法完全消除,但是我們可以理解這些限制和偏見,並設計制度和程序來減少它們的影響,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!

#成功主管#邏輯思考#職場紅人

【主管培訓】主管應具備的商業運作思維
【領導力系列】主管必修面談術實務研習班

文章標籤

# 領導力# 判斷力# 直覺# 認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