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勞世代的倦怠解方三部曲

你是否常常感到筋疲力盡、心力交瘁,覺得工作像一個無底洞,無論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,都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和認可?
洪淑姮

洪淑姮

2024年6月18日 上午 3:11

紅人咖啡

紅人咖啡 / By Sharon 洪淑姮

你是否常常感到筋疲力盡、心力交瘁,覺得工作像一個無底洞,無論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,都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和認可?如果你的答案是”YES” ,那麼歡迎來到『倦怠俱樂部』,這裡聚集了無數和你一樣,在過勞時代中苦苦掙扎的現代職場人。

根據美國盡職調查公司Emburse的一項調查,在1,000名接受調查的美國職場人士中,高達91%的人表示在過去一年中經歷過倦怠。哈佛商學院的一項研究更是發現,倦怠員工的醫療支出要高出其他員工46%,並且他們的缺勤率高出28%。可見,職業倦怠不僅是個人問題,更是當代組織需要重視的全面性議題。

那麼,該如何在這個過勞的時代,找到屬於自己的倦怠”解方”呢?

過勞世代的倦怠解方首部曲:正視倦怠,傾聽身心的警訊

很多人誤以為倦怠就是普通的疲勞或壓力,只要休息一下就能緩解。但事實上,真正的職業倦怠不止如此。世界衛生組織把職業倦怠定義為『由於長期的工作壓力未得到有效管理,導致的一種綜合症』。而職業倦怠潮的情況,在疫情的這幾年越發嚴重,世界衛生組織甚至在2022年1月將其納入「國際疾病分類」(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),這也代表,大缺工的過勞世代中,沒有人可以輕易忽視職業倦怠這件事。根據美國職業倦怠調查機構Workplace Burnout Survey在2021年對3,000名員工進行的一項調查,有75%的受訪者表示在過去一年中至少經歷過一次倦怠。

調查還發現:
• 40%的員工表示倦怠的原因是工作量過大
• 37%的員工認為缺乏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導致了倦怠
• 31%的員工將倦怠歸因於缺乏支持和認可
• 29%的員工表示職業發展前景不明確是倦怠的原因

並且,這項調查還觀察了倦怠對員工健康和工作表現的影響:
• 91%的員工表示倦怠對其工作質量產生了負面影響
• 83%的員工認為倦怠損害了他們的個人關係
• 77%的員工表示倦怠導致了更多的身體健康問題,如失眠、頭痛等。

正視職業倦怠,傾聽身心的警訊,是過勞世代走出倦怠困境的第一步。疲憊、缺乏動力、工作質量下降,甚至身體不適,都可能是職業倦怠的警告。

過勞世代的倦怠解方二部曲:找出倦怠根源,對症下藥

俗話說: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。要想戰勝倦怠這個强大的對手,我們必須先找出導致倦怠的根本原因。美國心理學會的一項調查顯示,工作量過大(70%)、工作與生活失衡(68%)、缺乏主管支持(63%)是導致員工倦怠的三大主因。

同時,我們還可以審視自己的工作狀態和心理需求。看看自己是否長期從事單調乏味、缺乏挑戰的工作?是否擁有足夠的自主權和發展空間?個人價值觀是否與公司文化產生了衝突?別小看這些長期的心理需求,這些都可能是引發倦怠的深層原因。

一項由蓋洛普(Gallup)公司開展長達20年的全球調查發現:只有15%的員工對目前的工作感到投入和滿意。而那些能夠在工作中獲得成長機會、得到上級支持、建立積極人際關係的員工,其投入度和幸福感要顯著高於其他人。

因此,鼓勵大家可以勇於面對自己的景況,尋找倦怠的根源所在。想要找出倦怠根源,可能需要我們願意進一步探索及更多的覺察自己,也許必須問自己一些尖銳而誠實的問題,也可能我們需要開始採取一些務實的行動,比如:主動找主管溝通、尋求資源和支持、調整工作內容等等。只有願意開始對於自己的倦怠進行更精準的診斷,才能對症下藥,從根本上解決倦怠問題。

過勞世代的倦怠解方三部曲:聚焦內在,重拾工作及生命的價值

比起尋求外部的改變,更為有力量的是學會向內探尋,找到能驅動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。事實上,許多的研究都發現,對抗倦怠的關鍵,在於培養內在的心理資源、長出心理韌性和內驅力。

美國心理學家克里斯汀·諾夫(Kristin Neff)的一項研究發現,能夠對自己保持同情和友善態度的人,他們的倦怠感要顯著低於常人。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也發現,那些在生活中擁有明確目標和使命感的人,他們的職業倦怠風險也比其他人要低。

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心理系教授Christina Maslach說:『職業倦怠的核心,在於個人與工作之間的價值觀不匹配。』換句話說,當我們過度關注外部的成就和認可,而忽視了內心真正渴望的東西時,倦怠就會悄悄的,並且無可避免的出現了。

因此,更有價值的事情是:我們要學會把注意力從外部轉向內在,問問自己:什麼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?工作對我而言意味著什麼?我希望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,留下怎樣的足跡?透過不斷的反思和調整,慢慢就會找到生命和工作交集出的意義和方向,因此能重拾動力。

倦怠解方三部曲之番外篇:克服冒牌者症候群

值得一提的是:與倦怠抗爭的道路上,我們還有一個常見的『敵人』需要面對,那就是”冒牌者症候群”(Imposter Syndrome)。

根據imposter syndrome研究專家Amy Cuddy教授的研究,高達70%的人都曾經歷過冒牌者症候群。而在高壓、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中,這個比例更是驚人的高達85%。冒牌者症候群常常與倦怠相伴而生,形成一種無限的負面循環。我們越是感到自己是個”冒牌者”,就越容易對工作產生疑慮和焦慮,進而加劇倦怠 ; 而倦怠越嚴重,我們就越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,深深的陷入”冒牌者”的泥淖。

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,在高壓工作環境中,那些能夠自我憐憫、原諒自己錯誤的人,他們的倦怠感和情緒耗竭感顯著低於他人。原來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,對自己的有限,及過程中的挫敗,保持開放性的思維的心態,就是克服冒牌症候群的最佳解方。

在這個快節奏、高壓力的職場中,很難有人能避開倦怠的侵襲,但我們卻可以選擇如何應對。我想致勝的關鍵是:『做中學』,在實踐中一邊探索,找到專屬自己的倦怠”解藥”配方。

詩人泰戈爾說:『瞬間的燭光可以點亮整個世界,而內在的改變可以克服外在的黑暗。』

願你我都能在這個倦怠蔓延的世代,透過學習,成為自己點亮內心的那盞燭光,照亮前行的路。

職場這條路,紅人學院陪你前行

文章標籤

# 過勞# 倦怠# 職場